傳承谱


 

这里是著名的形意拳大师

李洛能
刘奇兰
耿继善(诚信)
耿霞光
耿德福
李存义
郝恩光

 

 

耿继善

 

耿继善 (1860-1928) ,字诚性。河北省深州人氏,耿幼从形意拳大家刘奇兰,得刘之真传,与李存义并为刘之最著弟子。

耿于形意一门研究极深,功人化境.其形意大枪亦著称于世,在江湖上素有“粉面金刚耿大枪”之称,驰名南北。迷踪艺大师霍元甲对其武技尤服焉.霍氏在沪上初创精武会时,特遨耿前去该会教授枪法,霍称耿之枪法精妙入徽,世之稀有。霍氏入室弟子刘震声曾求教于耿.

耿极善技击.少时游行郡邑,闻名南北,与门内外各派高手较技,多为耿所败。形意大师郭云深称耿为形意门后继之杰。耿不仅技击高超,且于中年时(l 896 年前后)开创拳社,普及武术.耿所创之四民武术社(北京地安门火神庙内)为近代最早的拳社之一耿创此社旨在研究、普及武术。该社为当时京城内各派高手常聚之所,耿为人谦逊,无门派之见,故能团结各派,以至京城武林无人不知耿之拳社.时形意拳的李存义、周明泰,八卦拳的程廷华、刘风春、马贵,太极拳的宋书铭等皆为该社之常客.民国后,拳法大家孙禄堂、八卦圣手张玉魁,形意大师尚云祥,雄大师杨健候、吴鉴泉、王合之、刘彩臣及“沽衣梁”梁振蒲等亦常去该社.该社一度为北京武术名家荟萃之中心.这一盛景所以能盛而不衰,与耿之德艺、人品不无相关.耿不重名利,晚年隐居乡间,将该社交与入室弟子邓云峰.其子耿霞光应精武会武汉分会之遨南下,教授形意拳,亦名重当时.耿乡居时,常有访艺者至,然无不叹服而返。形意拳名家许占要日:“吾辈中无人能出耿之右.”报功夫高超,然极谦虚,无论他人功夫深浅,皆以他人所长而纳之。与人较技亦很少伤人.时有回民习武者受人挑唆,由一阿旬带领高手二十余人寻歌较技,时耿已年过花甲,然从辰至午轮翻与众人相较,人皆被放出,俱无伤摄,直至众人力竭,始知耿德技高超.非诬言所绘也。遂服焉,且与耿结为友好,内中三、五人遂拜耿为师。

耿之性情贤达恬谈,不逞强而人莫不称其强,不弄奇而人莫不称其妙,真一代高手之风矣.

 

耿霞光

耿霞光(1887~1972年),字文彩。河北深县人。自幼随父耿继善习武,又得名师李存义指点,深得形意、八卦、太极3家精髓,善大枪、劈刀等技,整骨按摩导引之术造诣深厚。1919年来汉口,在汉口精武会传授武术,为形意拳传入武汉的主要代表人。1929年与66位武林名人发起组织中国第一次全国武术擂台赛。1937年在汉口宏春里与夏向创立身心修养研究所,设场收徒传艺,兼行医。

武汉解放后,曾任武汉市国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、武汉市武术指导小组副组长,代表湖北省出席全国武术表演、比赛获奖,并多次担任省、市武术比赛的裁判。1954年受聘武汉电信局工会,向职工传授形意拳和推拿术,曾应学员请求表演“千斤坠”绝技。1956年湖北省副省长熊晋槐因跌伤卧床不能翻身,在医院医治无效,经耿运用弹性指力推拿和内功点穴法,只三几次即愈。1959年湖北省第三届运动会在武汉举行,大会在武昌东湖风景区拍摄了耿的《形意杂式锤》纪录片。

1963年5月1日,在汉口前进四路12号开设耿霞光按摩诊所。患者董润英因摔伤致半身瘫痪,经耿按摩推拿,不到3个月即丢掉双拐,半年后康复,传为奇迹。10余年间,经耿治愈的骨科跌伤病人不计其数。晚年口述,经人整理完成《形意拳教范》稿本。

 

耿德福

先师之祖父耿继善,字诚信(1854-1929), 是清末民初河北派形意拳名家, 号称“粉面镏金刚耿大枪”、 “耿大侠”。 1900年在北京火神庙创办“四民武术社”, 与众武师创立了集太极、形意、 八卦于一体的耿氏综合太极拳, 对武术发展的供献为中外武术界所颂扬。

1926年,他举家迁居武汉。三年后老先生去世。其父耿霞光先生(1883-1971)子承父业。 他得形意拳艺之精要, 在八卦、 太极、 大枪、 劈刀上颇有造诣, 尤擅“千斤坠”, 先后在北京师范、 体育研究会、上海精武体育会、汉口精武体育会教授国术。1931年在汉口中山公园设场教学,是河北派形意拳最早传入武汉的先驱者。

恩师耿德福先生(1926-1995), 原籍河北深县, 出身于武术世家。 继承祖业, 自幼从父亲及师叔赵振尧为师, 习形意、八卦、太极及医术,功底深厚。1950年参加武汉青年武术队,为抗美援朝义演募捐。1979年在南宁参加全国首届武术交流大会,获二等奖;1985年在天津参加全国武术观摩大会获优秀奖;1987年,在安阳参加“少林杯”武术精英擂台赛,获一等奖。他长期在中山公园设场义务教学,传授祖传之形意拳、太极拳、八卦掌等,尤擅“形意大枪”,他与人治病,起早摸黑,忘我工作,不图名利,一身清白,是一位品德高尚、卓有贡献的老武术家。

先生授拳首重武德教育。他告诫我们“要尊师重道,谦和待人,不可恃武凌弱,不可有骄娇二气”。 “形意大枪”是先生家传绝学。他说“形意拳是枪拳合一的拳术,拳术练到一定水平,必须练大枪。枪能弥补拳的不足,这样才能使形意达到更高的境界。”他演练的“四门龙行枪”,枪头吞吞吐吐,如白蛇吐信、似金鸡点头;枪缨左右翻飞,宛若凤舞梨花;枪杆上下抖动,犹如蛟龙出水。可见先生已达枪拳合一之境界。